基金創辦人

施永青先生,1949年生於上海,祖籍浙江寧波。2歲時定居香港,19歲中學畢業後,從事教育工作8年。1978年,他和同學合辦中原地產代理公司。

 

施永青先生在打理公司業務之餘,還積極擔當公職,先後成為香港廉政公署諮詢委員會、香港醫院管治委員會、香港房屋委員會、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、香港經濟機遇委員會、香港地產代理監管局,以及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等的成員。

 

施永青先生還致力於慈善公益與文化發展事務,曾任香港樂施會理事、苖圃行動榮譽董事、香港環保促進會主席、香港小交響樂團董事局主席等。施永青先生曾多次以香港樂施會成員身份,親身參與國內的扶貧工作;曾親至雲南貴州做「樂施之友」,介紹水稻及牲畜的優良品種給當地農民,幫助農民脫貧。他還參加苗圃行動,支持內地教育事業;除號召中原集團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外,他亦在湖南、廣東分別興建了三所希望小學。

 

施永青先生於2005年以私人名義創辦免費報紙am730,並親自撰稿。專欄除議論時事外,更深入淺出分享其營商和管理實踐的經驗,及人生哲學等。

20100809-150342a

創辦人對基金的寄語

 

 

 

 

經常在社會上聽到有青年才俊揚言,要爭取在40歳之前達到退休資格。

什麼叫做達到退休資格呢?按他們的說法,大概是指個人手上已有足夠的財富,不但可以照顧自己的餘生,而且還足以照顧自己的直系家屬。屆時他就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,不必再為經濟問題而煩惱。

然而,對某些人來說,他們的才能可能不祗於此,那麼,他們還可以以什麼作為人生的目標呢?難道40歳以後就不再從事建設性的工作?趁死亡降臨之前盡量在自己身上作花費嗎?

人在個人身上可作的花費始終有限,而死亡卻是無法逃避的。這種吊詭的處境,很容易令人生陷入浮士德式的徬徨與苦惱。唯一的出路就是在他者身上去展現自己的才能,也就是利用自己的才能去開展慈善工作,讓更多的人能夠生活得更好。這就是我成立這個慈善基金會的初心。

我認為慈善工作可以分幾個層面去做:

  1. 在生理層面減少別人的痛苦,主要是開展救災扶貧工作
  2. 助人自助,為處境困難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,助他們擁有自力更生的才能,並為他們提供最起碼的生財工具或資金
  3. 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心理輔導,建立人生目標,令他們勇於為自己去爭取一個更美好的人生
  4. 促進人類社會走向和平共融,個人的生命得到更多的保障,個人的意志有更大的自由舒展空間

我們的基金在選擇項目時,都會以上面四個範疇為出發點,有與此不一致的地方,歡迎大家指正。

 

我們基金的財政資源,主要來自家族成員的奉獻。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接受外間的捐獻了;但在任何情況下,我們都樂於聽取外間的意見。